三藩削亦反,不削亦反,康熙没的选择,这只是时间问题。早削晚削都要削,乘着三藩势力还未坐大,早削当然是最为明智的选择,我觉得康熙做的并没错。
(相关资料图)
三藩尾大不掉
三藩分别是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、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、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。三藩当中,除了靖南王耿精忠(他的祖父耿仲明由明降清),平西王吴三桂和平南王尚可喜都在清朝入关前便降清。清军进入山海关后,由于自身八旗兵力不足和南方汉族势力雄厚,便利用投降的汉军和汉军将领,作为攻击李自成大顺军、张献忠大西军和南明的先锋。因此,在早期清廷对这些汉族藩王采取的都是授以高官厚禄、委以军政大权的笼络政策。
待清朝平定天下,统一全国,三藩已然成了尾大不掉之势,清朝当初的对三藩裂土为王,许以官员任命、财税自理的特权,成了后来三藩堂而皇之割据一方的根源。三藩权力的膨胀和清廷的一再忍让,成了清王朝内部稳定的极大不安定因素。
三藩反叛之前,已经成了气候,这主要还是因为清王朝最初对三藩的很多政策都是以笼络为主。三藩所镇守的省份皆是东南富庶之地,尚可喜镇守的广东、耿精忠镇守的福建早在明朝便因海外贸易兴盛而著称,加之闽粤二省与割据台湾的明郑政权隔海相望,遥相呼应,康熙虽然忌惮吴三桂,但对平南、靖南二王也是不无担忧,三藩之乱,台湾的延平王郑经也有直接参与其中。
三藩之中,野心最大,势力最强的当属平西王吴三桂,在发动叛乱前,吴三桂已经直接镇守云南,兼领贵州军政事务,势力范围已经扩大到滇黔和川桂局部。三藩拥有自己的军队,独立的财政以及地方的实际统治权,可以随意任免地方官员。吴三桂以明山海关总兵出身,不少随他一起降清的部下都得到了重用,在他的要求下,清廷擢升其部将王辅臣为陕西提督,李本深为贵州提督,吴之茂为四川总兵,马宝、王屏藩、王绪等十人为云南总兵。至此,三藩势力几及全国之半,有了跟朝廷分庭抗礼的资本。
削藩宜早不宜迟
三藩拥兵自重,势力几及全国一半,已成了清朝维持全国统一,稳定天下统治的最大隐患,三藩不除,则康熙夜不能寐,寝食难安。然而康熙彼时刚刚除掉专权的鳌拜不久,朝廷当时多以为对三藩要以笼络安抚为主,三藩反迹,若轻易削藩,可能会带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。清朝当时刚刚入主中原没多久,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依然很深,对三藩的军事行动还需谨慎。
但康熙并不这么认为,自他亲政数年以来,深知朝廷中外之利害和前代藩镇之得失,如汉初异姓王之乱、唐末藩镇之乱,都差点给王朝带来灭顶之灾。康熙清醒地意识到三藩终有一天会成为清朝心腹大患,曾说:“朕听政以来,以三藩及河运、漕运为三大事,夙夜厪念,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。”可见,康熙自亲政起,便已深知三藩之患恐对清朝的统治带来很大的隐患,将解决三藩问题作为与河运、漕运同等重要的国事来看,说明了康熙对三藩问题的重视。
三藩问题,最大的根源莫过于吴三桂,吴三桂虽然以明朝降将事清,但他本人野心很大,想效仿明初朱元璋养子沐英世代镇守云南,成为不受清廷直接控制的“国中之国”,但吴三桂毕竟不是沐英,清朝也不是明朝。吴三桂遇上了清朝最英明神武的皇帝康熙,就注定了他的算盘终究会落空。
康熙削藩并非一步到位,而是步步为营,迫使吴三桂自反,将舆论导向有利于清朝的一面
既然下定决心削藩,如何削藩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,英明神武的康熙也做了周密的安排。
1673年,先是已年老体弱的平南王尚可喜奏报朝廷请求回到辽东老家养老,由儿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,康熙准其所请,并召集大臣商议,觉得这是削藩的好时机。于是撤销尚可喜藩爵,心自不安的靖南王耿精忠也请求撤藩,朝廷批准。
这样三藩之中的平南、靖南两王俱已撤藩,剩下的平西王吴三桂就显得非常尴尬了。同年吴三桂亦疏请撤兵,以探朝廷意旨。结果康熙毫不犹豫的准其所请,吴三桂及所部五十三佐领官兵家口应俱迁移。但是此举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遭到了部分大臣的反对,如大学士索额图、图海等多以三藩不可迁移。正当众臣为是否削藩意见不一吵吵嚷嚷之时,康熙力排众议,认为三藩久握重兵,势成尾大,非国家之利,同时,吴三桂之子额驸吴应熊、耿精忠诸弟都宿卫北京,谅吴三桂、耿精忠轻易不敢发动叛乱,下旨撤三藩,俱还山海关外。
康熙明知吴三桂、耿精忠俱请削藩并非出于本意,希冀朝廷能慰留,如明沐英守云南事,世代相传,做清朝的“国中之国”。康熙考虑到三藩已经坐大,与其坐视他们增强势力,成为足以对抗清朝的一股力量,莫如当机立断,在三藩还未成为大气候的时候,提前准备。三藩若真反,则可将舆论导向有利于清朝的一面,三藩反,是反叛,借由明清之际形成的民族矛盾来使天下呼应,其实不过是自我安慰,毕竟清朝当时已经入关二十多年,统治已趋稳定,康熙不会做没有把握的事,因此才有决心彻底解决三藩问题。
责任编辑:
关键词:
X 关闭
X 关闭